胡一天專欄:信心崩盤的明天過後
2008-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,對世界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,也成為許多部金融災難電影的警世主題。其中有一部2011年的獨立製作《黑心交易員的告白》(Margin Call),以洗鍊的手法與寫實的對白,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一間投資銀行領導班子於36個小時內,面臨固定收益部門因為賭太大而可能會在金融海嘯中滅頂的風險,不惜認賠殺出以求生存的故作鎮定、冷酷無情與明快果決,是協助一般民眾了解當代金融機構運作邏輯的出色佳作。在片尾時,下令全線出貨的執行長John在鳥瞰曼哈頓的主管餐廳裡,邊喝紅酒邊吃牛排邊聽老同事兼固定收益主管Sam在完成任務後因厭戰而請辭時,說出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自辯詞:
《黑心交易員的告白》是我看過最出色的描述金融交易的電影。我也常常將其分享給親朋、好友或同事。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。「你因為今天讓很多同行垮掉而感到很虛無,但Sam老兄,你已經幹這類勾當快四十年了。如果這叫虛無,那全世界都虛無。只是錢而已,自欺欺人罷了,紙上印些人像,讓我們不必為了吃飽而自相殘殺,幹嘛良心不安?這次與之前的也沒啥兩樣:1637、1797、1819、1837、1857、1884、1901、1907、1929、1937、1974、1987、1992、1997、2000還有這次不知道是搞什麼鬼。我們老是學不會教訓,無法控制、停止、拖慢、甚至些微地改變這些一定會發生的災難。我們只能應變,對了賺大錢,錯了路邊站。贏家與輸家,幾家歡喜幾家愁,肥貓與瘦狗,人間處處有。也許現在幹我們這行的比以前多了,但是贏家對輸家的百分比,一直是一樣的。」
華爾街上最貴的四個字,就是「這次不同」(It’s different this time)。如果真有上帝與金融宇宙玩擲骰子,這個賭局決定輸贏的頻率與狠辣,似乎變得愈來愈極端與暴力。
哈佛教授Rogoff與Reinhart於2009年合著的《這次不一樣》一書中,旁徵博引大量數據,詳盡分析了800年來全球各地知名金融危機的始末後認為,金融危機發生的時空背景或許不同,但成因卻高度相似:過度舉債。
我也想讀《這次不一樣》這本書。也許,《這次不一樣》能帶給我新的投資理財之思想與觀念。
哈佛教授Rogoff與Reinhart於2009年合著的《這次不一樣》一書中,旁徵博引大量數據,詳盡分析了800年來全球各地知名金融危機的始末後認為,金融危機發生的時空背景或許不同,但成因卻高度相似:過度舉債。
我也想讀《這次不一樣》這本書。也許,《這次不一樣》能帶給我新的投資理財之思想與觀念。
從1814年到1914年這100年之間,美國經歷了13次銀行危機,但1907年是最嚴重的一次。危機的起源,上溯1906年四月舊金山大地震。該次地震造成的立即損失將近當時美國GDP的2%,導致紐約股市應聲下跌約12.5%,其中鐵路類股下跌超過15%,保險類股更在災後兩週內下跌15%-30%。保險公司面對鉅額理賠金的請求,需要出售其他海外資產籌現金,加上許多海外注入的救災款項,造成黃金大量流向美國西部。對當時奉行金本位的世界構成龐大的「擠兌」壓力。
故事係從金本位的經濟體系開端,漸漸往美元本位的經濟體系來發展。故事中的摩根是一位掌控美國金融命脈的關鍵、重要的歷史人物。
故事係從金本位的經濟體系開端,漸漸往美元本位的經濟體系來發展。故事中的摩根是一位掌控美國金融命脈的關鍵、重要的歷史人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